致良知四合院:为什么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-即时看

来源:兴义之窗 时间:2023-05-19 10:57:05


(资料图片)

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忧患造就强者,安逸招致灾祸。但是,“生于忧患”,我们需要的是忧患吗?这句话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?致良知四合院将带你从《尚书》中,深度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。

《尚书·周书·无逸》当中,有一句意义深远的话——“君子所,其无逸”,意思是:君子在其位,不能贪图安逸。这句话是西周初年辅政大臣周公,给年轻的周成王的劝告。透过周公的劝告,致良知从中总结了三句话:忧未来之忧、忧他人之忧以及防微杜渐。

什么是忧未来之忧?致良知四合院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,一位NBA教练说:“我祖父每天步行10英里去上班,我父亲步行5英里,现在我开凯迪拉克去上班。我儿子开的是奔驰,我的孙子将坐法拉利,但我的曾孙将再次步行。”为什么从“祖父”到“我”,艰苦奋斗之风代代相传,逐渐崛起;而从“儿子”到“曾孙”,安逸之风代代相传,最终衰落?原因是尽管条件优渥,但是没有忧患之心,贪图享乐,将一步步走向平庸。

为什么要忧他人之忧?回顾周王朝的历史,其崛起的原因就是周朝的祖先重视民生,获得了诸侯和百姓的支持。所以周公劝告说“要体察老百姓的疾苦”,得民心,才能稳稳守住祖辈的基业。

如何理解致良知四合院所说的防微杜渐?商纣王即位的时候,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副象牙筷子。他的一个大臣看见后很担忧地说:大王今天用了象牙筷子,必然会用金杯玉盏,享用奇珍异味,国家就要败亡了。后来,纣王果然如这位大臣所说,贪图享乐,导致国家灭亡。

从致良知四合院的分析来看,“生于忧患”,不是凭借外界的忧患时时警醒自己,而是自己的内心需要时时戒慎恐惧,防微杜渐。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无论国家、社会、家庭、个人,离不开这个原则。人越在艰难困苦中,越有奋斗力。对青年们而言,环境越舒服,生活越优裕,前途越有限。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南净水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